唐明哲
第三、石门族谱保存完好。主要原因是石门山高路险山洞多,石门各姓氏将宝贵的族谱纷纷转移到山洞用石灰密藏起来。并且每年或每隔几年又翻晒一次,因而躲过了历次“浩劫”而完好保存下来。比如覃××收藏的《覃氏族谱》(四修谱)94卷,唐××收藏《唐氏族谱》(三修谱)120卷。
第四、新世纪石门编修族谱成风。新世纪的到来,基本过上小康生活的石门人纷纷拿出老谱,查找祖源续谱,基本上一年乃成。到第二年清明节聚集一姓族人祭祖散发谱书,起到了不忘祖先,发扬姓氏家风的作用。
第五、石门族谱具有一定的族史、明史研究价值。石门在封建历朝均处于土司统治。“改土归流”进入封建社会以后,编辑的族谱自然与土司土官土民有千丝万缕联系。《清史稿》载“远者自汉、唐,近亦自宋、元,各君其君,各子其子,根深蒂固,族姻互结。假我爵禄,宠之名号,乃易为统摄,故奔走惟命,皆蛮之类。”自然,许多民族学者从族谱和历史书上能找到相对应的资料。因此,研究整理出了石门土家族族源族史,并且石门40多万人找到了自己的族源,恢复了土家族民族成份。另外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在湘北地区斗争几十年,最后禅隐石门夹山,在石门许多姓氏族谱中均有记载。为近几十年的明史研究专家研究李自成“夹山说”提供了宝贵的地方资料。
郡望及堂号
郡望与堂号,是我国汉民族姓氏中一种特殊文化现象。
这里的郡望是指古代某一些姓(氏)长期聚居在一郡或数郡地域内产生突出声望与影响的郡望。堂号则是家族(宗族)祠堂的名号,是家族的标志。几乎已知的绝大多数姓氏,都可以找到他们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关于郡望以及各种堂号的命名。注重祖籍、郡望,可说是华夏民族的一种传统的心理。在南迁、外迁的客家人中,尤重郡望与堂号,至今不衰。追溯其历史原因,是古代社会由于战乱或自然灾害等造成社会动荡,民不聊生,中原(北方)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。这些背井离乡的移民,无不怀念中原(北方)故土,思念自己的的出处根源或怀想昔日的鼎盛繁华。
郡望最初可能滥觞于晋士大夫南奔以后侨立的郡县。嗣后,历代的迁移者,到新地域落脚谋生之后,不忘所自,皆为己姓树立郡望。据《百家姓》统计的各姓郡望,有一百三十六个之多,很可能还不完全。如高姓是渤海郡(治所在今河北沧州市,此外还有渔阳、辽东、广陵、河南等),吕姓是河东郡(治所在今山西夏县,还有东平郡),姜姓是天水郡(治所在今甘肃通渭县),齐姓是汝南郡(治所在今河南商水县),丁姓是济阳郡(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),贺姓是广平郡(治所在今河北鸡泽县,还有会稽郡),纪姓是平阳郡(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市)等等。由于一个地区(郡县)居住的姓氏很多,所以,往往是几个姓氏共一个郡望。例如,同是范阳郡望的就有卢、祖、燕、邹、简、鄢六个姓;同是渤海郡望的有高、封、季、甘等一十二姓氏,同是河东郡望的有吕、卫、柳、裴、陆、薛等十二姓氏,同是天水郡望的有姜、赵、秦、严、强、权等二十二个姓氏。同一郡望而拥有最多姓氏的,可能要数京兆郡(治所今陕西西安市),共有三十三个姓氏,其次是太原郡(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),共有二十八个姓氏;天水郡和汝南郡又其次,分别有二十二个和二十一个姓氏。
堂号与郡望有联系,又有区别。堂号作为祠堂名号,是家族的标志,相对于一姓、一氏、一宗,范围要小一些,它体现的是血统关系与历史联系。堂号分两种情况,一是取自本姓先祖的发祥地或生息地,又称郡号。其中还可分发祥郡号(姓氏或宗族所由以诞生、发祥、族人所由以生息之地)和望出郡号(本姓氏、宗族所由以产生声望、形成影响之始发地)。发祥郡号如王姓太原堂,邓姓南阳堂,刘姓彭城堂,郑姓荥阳堂,廖姓汝南堂等;另有以迁出始祖开基地为堂号,这就是支派的堂号。望出郡号,如卢姓范阳堂,钟姓颍川堂,杨姓弘农堂,李姓陇西堂等等。二是为纪念先祖的功勋、业绩、德行、著述、官职、嘉言等而选立的堂号。这种堂号比较普遍,如张姓金鉴堂(取唐相张九龄著《千秋金鉴录》书名)、百忍堂(张姓先人聚族而居,九世同堂,以百忍为修养规范),余姓风采堂(宋余靖得“风采第一”之赞誉),卢氏讲述堂(明理学家卢一诚著经书名《讲述》),林姓忠考堂(宋仁宗阅侍御史林悦家谱后,题“忠孝有声天地老”诗句),杨姓四知堂(纪念汉太尉杨震提出拒贿“四知”之说),黄姓千顷堂(为纪念东汉黄宪),邓姓高密堂(纪念东汉邓禹)等等,这些堂号都有某种特定的纪念意义或象征意义。
特别是以祖先事迹命名的堂号有许多故事,如石门田氏“紫荆堂”就有这样一个传说:汉朝时,朝城(今山东阳谷县附近)地方有田真、田庆、田广兄弟三人,同堂合居,和睦相处,经营祖业,互无猜忌。唯独老三田广的妻子凭仗他丰厚的嫁妆,见到夫家几兄弟财产共用,饭食同桌,私下吃用很不方便,便唆使丈夫要分家单过。田真、田庆最初不肯,后经催逼无奈才勉强将家产一分为三,并准备将堂前一蔸紫荆树砍倒三人平分,谁知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,紫荆树竟然在头天夜里枯死了。见此情状,兄弟三人深受感动,抱头痛哭。大哥田真说:“木本同株,方能枝叶繁茂,昨天我们商议将树砍倒,一分为三,竟自己枯死了。木犹有情,何况兄弟呢,同父共母,岂可分离。”三兄弟深深感到紫荆树有灵性,随和好如初。值此,紫荆又枝繁叶茂。自此后石门田氏族人将宗祠称“紫荆堂”,以教育宗族子孙后代永远亲睦团结,不辱紫荆。弘扬先祖美德,务使紫荆更繁更茂,遍地花开,永世昌盛。据说,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为紫荆花,典故就来自于此。
堂号除用于自称外,又常书写在厅堂、族谱封面、祖庙横额、店铺字号,甚至一些生活器具上作标记,因而产生了堂联。堂联是贴(刻、挂)在祠堂两边的对联,一般是四字联,也有五字联、七字联,甚至有更长的联语。其内容基本是:上联叙述本姓发祥、望出地的郡号,以与堂号相对应;下联宣扬宗功祖德,以表明家世,激励后人。如曾姓堂联作“武城世第,鲁国家声”;“省身世德,养志家声”。卢姓堂联,作“汉儒世德,唐相家声”(颂汉卢植之品德,唐八相之勋业);“范阳名族,涿郡高楣”(颂发祥地与郡望所出之地)。高姓堂联作“供侯世德,渤海家声”(叙的是祖德与郡望)。丁姓堂联作“济阳世德,东海家声”(叙郡望家声)。许姓堂联作“汝南世德,向阳家声”(颂祖德郡望)。谢姓堂联作“东山世第,西晋家风”(颂谢安、谢石主政晋朝的功业)贺姓堂联作“孝行绝伦湘渑,诗坛名重鑑湖”(叙祖宗德业)。王姓堂联作“两晋家声远,三槐世泽长”(颂郡望及祖德)。
家风及其传说
家风是一个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良好传统风气。家风的形成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。多是以姓氏族祖重大优秀事迹为家传之风,并有一定的传奇故事。仅以石门族谱为例,说明石门族谱家风多反映传统文化特色。
清白家风:“清白家风”是石门杨氏家风。,据《后汉书·杨震列传》记载,在杨震担任荆州刺史时,曾向朝廷举荐过当时名士王密担任昌邑县令。后来,杨震由荆州刺史转任东莱太守,在赴任途中正好路过昌邑县,受到王密的盛情款待。当夜王密怀揣着10斤黄金来到杨震下塌的地方,杨震坚辞不受。王密说:“深夜没人知道”。杨震严肃地对他说:“怎么没有知道?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。”王密听了,非常羞惭地谢罪离开了。后来又有人劝杨震积蓄家业传给子孙。杨震说:“让世人称我的子孙是清白官史的子孙,拿这个当遗产,不是很丰厚吗?”从此,他那“四知”美誉和“家传清白”的家风,而远播海内外。为了纪念这位一身正气、清白廉政的祖先,石门杨氏堂号取名“四知堂”、“清白堂”,杨氏家风称“清白家风”。
百忍家风:“百忍家风”为石门张氏家风。据说,张姓祖人志向远大,慈悲善良,遇到不高兴的事情都能忍受。到了晚年,他已经忍了九十九件事,差一件就满百件了。有一年冬天,这个张氏为儿子娶回一个漂亮的媳妇,府上结彩张灯,宾朋盈门,觥筹交措,热闹不凡。这时,一个衣衫褴褛又满腿烂疮的男子上门讨饭吃,讨酒喝,而且要好酒好菜,还要坐上席,怠慢一下就骂人,百般刁难,而这个张氏都一一照办了。致了夜晚,亲朋好友都回去了,新媳妇也准备睡觉,这时烂腿乞丐突然苛求说:“我想与新媳妇同房。”张氏惊愕不已。没答应他。这个烂腿乞丐席地而坐,与张氏相持许久,没有离去。张氏看到这种情况,无可奈何,于是惴惴不安地到房里劝自己老婆,又到儿媳妇房里劝儿子,劝儿媳。三番五次地说:“你就忍一夜吧。”儿子媳妇终于答应了张氏,同意这个烂腿乞丐进房睡觉。这个烂腿乞丐虽然没有上新娘的床,与新媳妇同眠共枕,但这个媳妇心里害怕极了,彻夜难眠,辗转反侧,越睡越冷。到天亮才朦胧睡去。第二天早晨一醒,发现自己仍是女儿身,也不见那个烂腿乞丐,全家人仍不安定,入新房到处寻找,就是不见踪影,最后发现有一金人放在新人床上。
这个奇闻轶事风传于世,世代不息,于是有“张公百忍得金人”美誉。张姓随把自己的祠堂堂号叫做“百忍堂”,张姓家风称为“百忍家风”。
有竺家风:“有竺家风”是石门覃氏家风。相传殷商分封诸侯国“孤竹国”,孤竹君生有两个儿子;伯夷、叔齐。孤竹君临死时留下遗嘱,命次子叔齐继承王位。等到孤竹君驾崩,叔齐认为继位的传统是立长子,伯夷是长兄,应该立他为王。伯夷却说:“这是父王的命令啊,怎么可以违背呢?”叔齐说:“立君以长,这是继位传统啊,怎么好打破呢?”兄弟俩推来推去,谁也不肯继位,最后兄弟俩都逃走了。不久,伯夷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建了礼仪之邦,敬重老人,乐意供养老迈之人,就去投奔他。到了周国,恰巧西伯侯姬昌死了,儿子姬发即位,并追赠西伯侯姬昌为周文王,自己封为周武王。周武王不但不安葬父皇。反而载着父亲的灵位,以文王作号召,于公元前1122年会合四方诸侯,领着大军讨伐东边的商纣王。这时伯夷叔齐兄弟俩便拉着周武王的马头,扣马而谏:“父亲死了不安葬,反而兴兵打仗,可以算孝吗?做臣子的去讨伐国君(因周国为商朝的封国),以下犯上,可以算仁吗?”可是周武王不听诤谏,一意孤行,不久商纣王灭亡了。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不仁不义不孝,不愿意接受周朝奉禄,隐居首阳山,饿死了。孤竹国民沦为周朝农奴,在被迫迁往洛阳途中,仍以国为姓,称孤竹氏,竹氏或有竹氏,后有读为有竺氏,暗喻孤竹国仍然在存在,传说有竺氏就是覃氏先祖,石门覃氏家族都以伯夷叔齐谦逊、仁孝、勇义精神作为道德风范,称作“有竺家风”。当然,到明朝出了覃添顺,征服了石门新关以上广大地区,建立了添平千户所,朱元璋颁封他为武德将军,于是石门覃氏又以“武德家风”传世。
注释:撰写本文时参与了石门《杨氏族谱》、《覃氏族谱》、《卢氏族谱》、《张氏族谱》、《唐氏族谱》等。
来源:
编辑:王振华
本文链接:https://wap.smrmnews.cn/content/2009/09/28/6802622.html